书法家 宰令石 官方网站

+收藏:http://zailingshi.orgcc.com
 
您的位置:网站首页 宰令石动态 正文内容
贵在简淡自然——宰令石草书欣赏
2015-12-29    浏览(999)    作者:宰令石    来源:书法家 宰令石 官方网站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文 /伟严

人草书,若不左驰右惊、纵心奔放,似乎不为“草”。多数草书也正是以狂放豪迈给人以审美,如同人的奔跑——这也与现代人的“快节奏”不谋而合。我们从来不否认这是一种美,但与此同时,是不是还可以有另外一种美的呈现方式?当见到宰令石的草书时,答案成为肯定,静气平和、简淡自然,也可以成就草书之美。
    追求狂放豪迈,不难。草书本是“借上字之下而为下字之上,奇形离合……变态无穷”,挣脱整齐一律均衡对称的形式,超越程式化和规范化,更强调创造、变革。好似有“为所欲为”的淋漓尽致。然而,是不是止于此,即是草书之美?看宰令石书法,忽然发现,可以不剑拔弩张,可以不大喊大叫,可以不快跑,草书的美感同样能够打动人心。这种美感,像是听京剧时看到那个“衰派老生”,横竖撇捺的线条也有跌宕起伏,也有抑扬开合,但多了安闲从容,多了沉着安稳。衰派老生,是经受了更多的人生历练,在自我了悟中懂得人生的更多层面,比如,人生不只是前行,也会妥协;懂得放下,而放下实际上也是面对;不是没有尖锐、紧张和张扬,而是将这些险绝化作“绕指柔”,复归平和。在这样的经历和复归中,洗去了火气、霸气、躁气。而这不正是用毛笔写墨于宣纸追求的“静心以养”的状态?因为静了,方能心怡气和,方能去除那些冲突。剑拔弩张之后,更能发现平正安和,也才更能挖掘内在的艺术意趣。《书谱》所言“通会之际,人书俱老”, 这个老,首先就应该是老生之“衰”,是洗尽铅华,是放下了万紫千妍,放下了繁华,归于“简淡”。
    人书俱老”的老,“衰派老生”的老,还有一层境界,就是“从心所欲,不逾矩”。
“从心所欲,不逾矩”,看上去两者之间往往是一对矛盾,要“从心所欲”就会“逾矩”,而“不逾矩”又难以做到“从心所欲”。可这恰恰是哲理内蕴的魅力,在对立中寻求到统一。要达到“从心所欲,不逾矩”的境界,起码要经历两个阶段,一是知“矩”、学“矩”,孔子所说的“矩”,是周朝礼制,是社会规范,孔子几乎用了一生的时间学习和实践它。二是心存理想,胸中有格局,树立大目标,通过长期的反复磨练,能够明辨是非,积累经验,最终在自己从事的领域内达到从心所欲的境界。就像《西游记》里的孙悟空,他的紧箍咒正是“矩”,来自外部的约束,初始阶段,是它在起作用。随着悟空心智的逐渐成熟、自我控制能力增强,以及社会道德观的形成,就有了自我约束的能力。当他心不起念、清净无垢之际,也便成佛了,而紧箍也随之消失。
    更是如此。宰令石临写过多少古碑帖,只有他自己知道,十几年如一日,甚至在更长的时间掌握点画、结构、章法等方面的规则,反复练习。但是每一位书法家都明确,临摹不是书法创作,只有在思索着如何进一步形成属于自己特有的审美取向的书写,才开始了有意义的“创作”。宰令石沉浸在自己的书法世界里,不断探索,在摸爬滚打当中,终于寻找到一种最合自己心性的方式书写,写出自己擅长的书体,与自己的心性息息相通了,写出了自己的面目,最终“从心所欲”。
    从心,就能回归本性,落在笔意之上,也就自然。草书而不夸张、不矫饰,在理论上由来已久,苏轼曾尽情贬抑张旭、怀素:“颠张醉素两秃翁,追逐世好称书工。何曾梦见王与钟,妄自粉饰欺盲聋。有如市倡抹青红,妖歌嫚舞眩儿童。”若能不迎合时尚,若能不刻意求工求好,必是在逐渐“老”的历练中,经受人生辗转的洗尽铅华。当是放下矫揉造作,摒弃经营和雕琢,略过博人悦赏的虚浮,是能够将“心性”贴近点画线条的纯任自然。

 

标签:简淡自然,从心所欲
分享:
发表给力评论,说两句!  共有 0 条评论